古代西方
易錯點1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
陷阱1 地理環境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點撥】 地理環境對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并非決定性因素。
陷阱2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說明人民享受民主權利
【點撥】 其實古代雅典民主的范圍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對外邦人、廣大奴隸和女而言,民主遙不可及。
陷阱3 古代雅典民主沒有弊端
【點撥】 古代雅典民主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雖然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廣泛性,但泛濫的直接民主,特別是抽簽選舉和輪流執政等民主方式,都意味著素養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這很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陷阱4 《十二銅表法》是平民斗爭的勝利,維護平民的利益。
【點撥】 從限制貴族特權這個角度說,《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是平民的勝利,但它在根本上維護的仍是貴族的利益,屬于貴族法。
陷阱5 羅馬法不維護了婦女、奴隸的利益
【點撥】 羅馬法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適當維護了婦女、奴隸的利益,所以不能以僵化的眼光來看待羅馬法。
陷阱6 萬民法和公民法是對立的。
【點撥】 狹義上的羅馬法是指公民法,適用于共和國時期的羅馬公民;廣義上的羅馬法是指萬民法,適用于羅馬帝國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萬民法與公民法是就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而言的,是羅馬法發展到不同階段的產物,兩者不是對立的。
陷阱7 羅馬法蘊涵的精神和原則并不具有永恒的社會價值
【點撥】 羅馬法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則和規定都可在其中找到源頭,其蘊涵的精神和原則具有永恒的社會價值。
易錯點2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陷阱1 智者學派地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只有益處。
【點撥】 智者學派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但是過分強調個人折主觀感受,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對人行為的約束力,給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維護社會公德。
陷阱2蘇格拉底的思想與智者學派思想是孤立的。
【點撥】 智者學派否定一切對人的約束,認為每個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確的,強調個人自由,忽視社會道德;而蘇格接底強調個人的要求必須在一定的道德規范內,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美德對人的重要性,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蘇格拉底的思想彌補了智者學派思想的不足。
陷阱3 蘇格拉底反對民主
【點撥】 蘇格拉底認識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人的決策往往建立在感覺、體驗和情緒之上,人數多不一定能產生理性、正義和民主。因此,蘇格拉底反對“無限民主”和“直接民主”倡導“精英民主”。
易錯點3 古希臘的主流思想
陷阱1 人文主義是古希臘的主流思想。
【點撥】古希臘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發源地,但人文主義思想卻不是古希臘的主流思想,只是古希臘眾多思想中的一種,當時古希臘的主流思想仍是以神為本、神權至上。
近代世界
易錯點1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陷阱1 文藝復興反對宗教信仰
【點撥】 文藝復興的斗爭矛頭是指向封建神學,而不是宗教信仰。
陷阱2 文藝復興沒有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來宣揚資產階級思想
【點撥】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借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之名,行反對封建神學,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之實。
陷阱3 宗教改革反封建,也反對封建王權
【點撥】 宗教改革是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在宗教改革時期,資產階級和封建王權實現了結盟。因此,宗教改革反封建,但不反對封建王權。
陷阱4 宗教改革擺脫了基督教思想的控制
【點撥】 宗教改革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反對羅馬天主教會封建束縛的運動,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包括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因此宗教改革并未擺脫基督教思想的控制,也未實現信仰自由。
易錯點2 啟蒙運動
陷阱1 啟蒙運動與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沒有任何聯系
【點撥】 啟蒙運動的發生,與自然科學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在17、18世紀,自然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啟蒙思想提供了銳利武器,因為啟蒙思想家在許多方面是從新興的自然科學中尋找理論根據和思想方法的。
陷阱2 啟蒙思想家與中國儒家思想孤立
【點撥】 西方的啟蒙思想家宣揚儒家思想主要是想利用儒家思想的某些內容反對西歐的封建主義,宣揚資本主義思想。這體現了中國文明對西方的影響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陷阱3 啟蒙運動興起于法國
【點撥】 17世紀,英國最先出現早期啟蒙思想。18世紀中葉,在封建專制的天主教國家法國,一大批啟蒙思想家涌現,把啟蒙運動推向高潮。所以,啟蒙運動興起于英國,高潮于法國。
陷阱4 只有啟蒙運動強調理性
【點撥】 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主義,但并不是只有啟蒙運動強調理性。古希臘時期的人文思想家、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都強調人的理性,但側重點與啟蒙運動不同,他們主要強調人獨立思考的能力。
陷阱5 啟蒙運動沒有弊端
【點撥】 啟蒙運動過度突出個人解放,進而導致了個人主義泛濫,使得家庭、社會、自然的價值逐漸被忽視,啟蒙思想的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反而更加冷漠。所以,啟蒙運動也存在弊端,并不完全是積極影響。
易錯點3 資本主義
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陷阱1 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事件,所有人都是贊揚的
【點撥】 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進行評價的話,所處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對美洲來說,哥倫布的發現給美洲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殖民者的惡行使美洲土著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陷阱2 西、葡兩國殖民驚奇得來的財富成功轉化為資本
【點撥】 新航路的開辟使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但兩國沒有把這些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主要是將其用于奢侈消費,購買周邊國家的奢侈品。
陷阱3 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受到科學理論的指導
【點撥】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實現結合,但并不意味著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受到科學理論的指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自然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和技術緊密結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技革命。
陷阱4 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只獲得社會的贊揚
【點撥】 工業革命的利潤絕大多數被資本家占有,工人階級受到剝削,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導致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社會的階級矛盾激化。同時,環境污染、人文精神缺失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陷阱5 工業革命后的殖民擴張給當地帶來災難
【點撥】 工業革命后的殖民擴張具有雙重性。一是在當地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壓迫、奴役當地人民,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二是將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到落后地區,客觀上沖擊與摧毀了相對落后的社會體制。
易錯點4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發展
陷阱1 《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點撥】 《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限制,但國王還掌握行政權、外交權、司法權,并非“統而不治”,英國國王真正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是在責任內閣制確立后。
陷阱2 英國國王處于“統而不治”之后一點權利都沒有
【點撥】英國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后的不斷完善,英國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國王一點權力也沒有。國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能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
陷阱3 當英國議會下院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時,內閣馬上倒臺
【點撥】 當英國議會下院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時,內閣有兩種選擇:一是集體辭職;二是提請國王解散下院,重新選擇,再由新的下院決定內閣云留。
陷阱4 1832年議會改革后,獲益最大的是工人階級
【點撥】 1832年的議會改革降低了選舉資格,工業資產階級獲得選舉權,工業資產階級獲得參政的機會。但是在爭取議會改革的斗爭中出力最大的工人階級仍被排斥于選舉權之外。
陷阱5 英國內閣的權力不變
【點撥】 按照英國責任制內閣的含義,內閣對議會負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19世紀70年代后,內閣逐漸凌駕于議會之上,但這并不意味著內閣不再對議會負責,只是議會難以對內閣形成更有效的制約。
易錯點5 美國的民主共和制
陷阱1 美國聯邦制的中央集權制是與他國差不多
【點撥】 美國聯邦制下,各州享有州權,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有權制定本州的法律,從而實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結合,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又有利于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美國聯邦制的中央集權制不同于其他國家的中央集權制。
陷阱2 1787年憲法是某一勢力勝利的產物
【點撥】 美國1787年憲法實際上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產物,其中包括:1.大州與小州之間的妥協2.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之間的妥協,3.中央與各州之間的妥協
陷阱3 三權分立體制下,三方權利相當
【點撥】 三權分立主要體現為權力的相互制衡,而不是完全平分。在美國,總統權力較大,總統對憲法負責,而不需對國會負責。隨著時間的推移,總統權力(行政權)呈擴大趨勢。
易錯點6 法國和德國代議制的確立
陷阱1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體現的帝制與共和制斗爭的實質是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的斗爭
【點撥】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體現的帝制和共和制的斗爭,是資產階級內部不同派別的斗爭。無論是帝制還是共和制都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它們只是資產階級代議制(間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陷阱2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沒有民主性
【點撥】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下,雖然立憲是虛,專制是實,但是帝國議會是由選舉產生的,掌握一定的立法權,因此,德意志君主立憲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陷阱3 德意志帝國代議制不完善是因為皇帝
【點撥】德意志帝國代議制不完善并不是因為皇帝是國家元首,而是由于議會沒有掌握完整的立法權。君主對議會通過的法案有否決權,真正的立法權實際上不在議會而在君主手中。
易錯點7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
陷阱1 馬克思主義阻礙資本主義社會
【點撥】 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推動作用。
陷阱2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與失敗都具有偶然性
【點撥】 馬黎公社革命的爆發是一次突發性的城市武裝起義,是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當時資本主義發展仍處于上升階段,無產階級的力量還未達到足以推翻它的程度,因而革命失敗也是必然的。
現代世界
易錯點1 十月革命
陷阱1 二月革命雖然推翻沙皇專制統治,但本質沒有作用
【點撥】 1917年爆發的俄國二月革命,武裝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結束了統治俄國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二月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推動了俄國歷史的進程,具有進步性。
陷阱2 列寧發表“四月提綱”,主張以暴力方式推翻資產階級政府
【點撥】 列寧發表了“四月提綱”,并不主張以暴力方式推翻資產階級政府,而是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還明確提出“不給臨時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權歸蘇維?!钡目谔?。
陷阱3 十月革命沒有開創現代化新模式
【點撥】 十月革命對俄國的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十月革命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開辟了用社會主義方式改造俄國的道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陷阱4 十月革命沒有影響世界格局
【點撥】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打破了資本主義對世界政治的壟斷局面,為冷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和意識形態基礎,使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
易錯點2 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
巴喬夫改革對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陷阱1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革命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點撥】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調整,未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爾巴喬夫改革則對斯大林模式進行了根本性的變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陷阱2 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毫無成效
【點撥】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并非毫無成效。
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農業方面的措施使農業有了一定的恢復發展,具有歷史進步性;在工業方面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地方和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當時一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使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達到了頂峰。
易錯點3 1929-1933年的
大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陷阱1 胡佛完全奉行自由放任經濟政策。
【點撥】 美國總統胡佛在經濟危機發生時,他也對經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預,但總體上他還是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陷阱2 美國實行美元貶值是為了擴大國內市場
【點撥】 羅斯福新政中實行的美元貶值政策,可以降低商品價格,增強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不是擴大國內市場。
陷阱3 使美國走出經濟危機困難的是羅斯福新政
【點撥】 二戰前期,參戰國的軍需充分吸收了美國過剩的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真正使美國走出經濟危機困境的并不是羅斯福新政,而是二戰。
易錯點4 二戰后資本主義
世界經濟政策的調整
陷阱1 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計劃經濟
【點撥】 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制定了經濟計劃指導社會經濟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國家開始實行計劃經濟。它們只是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即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陷阱2 福利國家有利于社會穩定,不存在弊端。
【點撥】 福利國家制度確實為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謀得了許多福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緩解了因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問題,穩定了社會秩序。但其也有嚴重的弊端。
陷阱3 貨幣學派與供給學派提出國家完全不干預經濟
【點撥】 貨幣學派的主要主張:影響經濟發展的是貨幣供應量,因此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反對用擴大政府開支、增加預算赤字等手段來對付經濟衰退。
供給學派的主要主張:供給決定論,在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上,認為供給創造需求,只要借給充足,需求就會跟上,社會經濟就會穩定增長,主張通過減稅刺激經濟發展。
因此貨幣學派與供給學派都主張國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并不是要求國家完全不干預經濟。
易錯點5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
陷阱1 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兩國只有一方存在責任
【點撥】 兩極格局的形成是二戰后美、蘇兩國共同作用的結果。二戰后,美蘇兩國因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等的不同開始反目,并先后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兩個軍事同盟集團,確立了以歐洲為重點,涉及亞洲、美洲的對峙局面。因此,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兩個大國都有責任。
陷阱2 馬歇爾計劃與歐洲一體化不存在相關聯系
【點撥】 馬歇爾計通過強化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歐洲內部貿易和歐洲貨幣體系引導了歐洲合作的新形式出現。這表明馬歇爾計劃與歐洲一體化之間存在內在聯系。
陷阱3 馬歇爾計劃只是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
【點撥】 馬歇爾計劃并非一個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其自始至終都有著鮮明的政治目標。馬歇爾計劃以經濟手段把復興西歐和遏制蘇聯結合起來,利用經濟援助復興和控制西歐,共同對抗蘇聯。
陷阱4 兩極格局下,美蘇兩國只有對抗,沒有妥協。
【點撥】 兩大集團的對抗給當時的眾多國家和地區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但同時,雙方在對抗中也有妥協,美蘇兩大集團沒有進行直接的武力對抗,而是尋找另外的方法解決沖突,這使人們對人類未來的和平抱有更大的信心。
易錯點6 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加強
陷阱1 英國是歐共體的創始國。
【點撥】 1948年英國提出了“三環外交”的構想,支持歐洲聯合但不愿直接參與,只想借助歐洲的力量來維護自身的利益。1967年歐共體成立,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
陷阱2 歐洲聯合只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
【點撥】 歐洲聯合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的喪失;外部因素是美蘇爭霸的影響;思想淵源是歐洲統一思想;可能因素是歐洲宿敵法國和德國的和解。所以歐洲聯合并不只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
陷阱3 當今世界多極化格局已經形成
【點撥】 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暫時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執加強。但到目前為止,世界多極化格局尚未成形。
陷阱4 不結盟運動斗爭目標一直沒有發生變化
【點撥】 在美蘇爭霸的過程中,第三世界國家為捍衛自己的利益,形成了不結盟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斗爭目標也在調整,由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到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由政治領域的斗爭到力爭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陷阱5 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點撥】 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不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而是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經濟決定政治,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根源在于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發展。
陷阱6 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整體走向緩和,尚未引發沖突。
【點撥】 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形勢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整體上走向緩和,但局部沖突增多。
易錯點7 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
陷阱1 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時,美蘇同盟關系已經破裂
【點撥】 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于1944年7月,當時二戰尚未結束,美蘇建立的反法西斯同盟關系依然存在。
陷阱2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相同,貸款類型也相同
【點撥】 世界銀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戰后歐洲的經濟復興,后來則轉向全球性發展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系,主要任務是穩定國際匯率,削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世界銀行提供的是長期貨款;國際貨幣基組織提供的是短期貨款。因此兩者的宗旨不同,貸款類型也不同。
陷阱3 布雷頓森林體系具有穩定性
【點撥】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既是一國貨幣,又是世界貨幣。它的發行不僅受制于美國的貨幣政策和黃金儲備,又必須適應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需要。眾多問題和缺陷導致該體系不穩定,當該體系的重要支柱——美元出現危機時,必然導致該體系出現危機。
陷阱4 關貿總協定的成立意味著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已經實現
【點撥】 關貿總協定的宗旨是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岐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自由化。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了世界貿易,利用它向外擴張經濟,所以關貿總協定的成立并不意味著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已實現。
易錯點8 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與全球化
陷阱1 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全是益處
【點撥】 發達國家的大量產業流向發展中國家,導致本國產業空心化,失業問題嚴重等。所以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也是一把雙刃劍。
陷阱2 各國能抵制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點撥】 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因此,各國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趨勢利避害。
陷阱3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具有具有法律效力
【點撥】 亞太經合組織不是民辦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性經濟集團,只能說一個區域性的世界經濟組織,帶有經濟論壇性質,其協商結果不具備法律效力。
易錯點9 世界近現代
科學技術、文學藝術
陷阱1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全盤否定牛頓力學。
【點撥】愛因斯坦相對論只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但并非全盤否定牛頓力學。牛頓力學體系是相對論中的一種特例。
陷阱2 進化論適用于社會發展領域
【點撥】 進化論是生物學領域的理論,屬于自然科學的理論,不適用于社會發展領域。
陷阱3 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差不多
【點撥】 (1)從時間來看:現實主義興起于19世紀30年代:現代主義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入繁盛時期。
(2)從興起的社會根源來看:現實主義的興起是由于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日益顯露,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現代主義的興起是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和嚴重的社會問題使人們對資本主義產生了恐懼,他們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3)從創作特點來看:現實主義文學藝術強調真實地、具體地描寫現實生活,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指頭社會的罪惡;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是一種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多元化文學,其特點是集中表現自我,在藝術手法上反傳統。
古代西方
易錯點1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
陷阱1 地理環境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點撥】 地理環境對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并非決定性因素。
陷阱2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說明人民享受民主權利
【點撥】 其實古代雅典民主的范圍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對外邦人、廣大奴隸和女而言,民主遙不可及。
陷阱3 古代雅典民主沒有弊端
【點撥】 古代雅典民主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雖然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廣泛性,但泛濫的直接民主,特別是抽簽選舉和輪流執政等民主方式,都意味著素養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這很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陷阱4 《十二銅表法》是平民斗爭的勝利,維護平民的利益。
【點撥】 從限制貴族特權這個角度說,《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是平民的勝利,但它在根本上維護的仍是貴族的利益,屬于貴族法。
陷阱5 羅馬法不維護了婦女、奴隸的利益
【點撥】 羅馬法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適當維護了婦女、奴隸的利益,所以不能以僵化的眼光來看待羅馬法。
陷阱6 萬民法和公民法是對立的。
【點撥】 狹義上的羅馬法是指公民法,適用于共和國時期的羅馬公民;廣義上的羅馬法是指萬民法,適用于羅馬帝國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萬民法與公民法是就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而言的,是羅馬法發展到不同階段的產物,兩者不是對立的。
陷阱7 羅馬法蘊涵的精神和原則并不具有永恒的社會價值
【點撥】 羅馬法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則和規定都可在其中找到源頭,其蘊涵的精神和原則具有永恒的社會價值。
易錯點2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陷阱1 智者學派地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只有益處。
【點撥】 智者學派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但是過分強調個人折主觀感受,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對人行為的約束力,給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維護社會公德。
陷阱2蘇格拉底的思想與智者學派思想是孤立的。
【點撥】 智者學派否定一切對人的約束,認為每個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確的,強調個人自由,忽視社會道德;而蘇格接底強調個人的要求必須在一定的道德規范內,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美德對人的重要性,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蘇格拉底的思想彌補了智者學派思想的不足。
陷阱3 蘇格拉底反對民主
【點撥】 蘇格拉底認識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人的決策往往建立在感覺、體驗和情緒之上,人數多不一定能產生理性、正義和民主。因此,蘇格拉底反對“無限民主”和“直接民主”倡導“精英民主”。
易錯點3 古希臘的主流思想
陷阱1 人文主義是古希臘的主流思想。
【點撥】古希臘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發源地,但人文主義思想卻不是古希臘的主流思想,只是古希臘眾多思想中的一種,當時古希臘的主流思想仍是以神為本、神權至上。
近代世界
易錯點1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陷阱1 文藝復興反對宗教信仰
【點撥】 文藝復興的斗爭矛頭是指向封建神學,而不是宗教信仰。
陷阱2 文藝復興沒有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來宣揚資產階級思想
【點撥】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借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之名,行反對封建神學,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之實。
陷阱3 宗教改革反封建,也反對封建王權
【點撥】 宗教改革是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在宗教改革時期,資產階級和封建王權實現了結盟。因此,宗教改革反封建,但不反對封建王權。
陷阱4 宗教改革擺脫了基督教思想的控制
【點撥】 宗教改革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反對羅馬天主教會封建束縛的運動,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包括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因此宗教改革并未擺脫基督教思想的控制,也未實現信仰自由。
易錯點2 啟蒙運動
陷阱1 啟蒙運動與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沒有任何聯系
【點撥】 啟蒙運動的發生,與自然科學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在17、18世紀,自然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啟蒙思想提供了銳利武器,因為啟蒙思想家在許多方面是從新興的自然科學中尋找理論根據和思想方法的。
陷阱2 啟蒙思想家與中國儒家思想孤立
【點撥】 西方的啟蒙思想家宣揚儒家思想主要是想利用儒家思想的某些內容反對西歐的封建主義,宣揚資本主義思想。這體現了中國文明對西方的影響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陷阱3 啟蒙運動興起于法國
【點撥】 17世紀,英國最先出現早期啟蒙思想。18世紀中葉,在封建專制的天主教國家法國,一大批啟蒙思想家涌現,把啟蒙運動推向高潮。所以,啟蒙運動興起于英國,高潮于法國。
陷阱4 只有啟蒙運動強調理性
【點撥】 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主義,但并不是只有啟蒙運動強調理性。古希臘時期的人文思想家、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都強調人的理性,但側重點與啟蒙運動不同,他們主要強調人獨立思考的能力。
陷阱5 啟蒙運動沒有弊端
【點撥】 啟蒙運動過度突出個人解放,進而導致了個人主義泛濫,使得家庭、社會、自然的價值逐漸被忽視,啟蒙思想的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反而更加冷漠。所以,啟蒙運動也存在弊端,并不完全是積極影響。
易錯點3 資本主義
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陷阱1 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事件,所有人都是贊揚的
【點撥】 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進行評價的話,所處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對美洲來說,哥倫布的發現給美洲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殖民者的惡行使美洲土著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陷阱2 西、葡兩國殖民驚奇得來的財富成功轉化為資本
【點撥】 新航路的開辟使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但兩國沒有把這些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主要是將其用于奢侈消費,購買周邊國家的奢侈品。
陷阱3 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受到科學理論的指導
【點撥】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實現結合,但并不意味著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受到科學理論的指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自然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和技術緊密結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技革命。
陷阱4 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只獲得社會的贊揚
【點撥】 工業革命的利潤絕大多數被資本家占有,工人階級受到剝削,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導致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社會的階級矛盾激化。同時,環境污染、人文精神缺失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陷阱5 工業革命后的殖民擴張給當地帶來災難
【點撥】 工業革命后的殖民擴張具有雙重性。一是在當地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壓迫、奴役當地人民,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二是將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到落后地區,客觀上沖擊與摧毀了相對落后的社會體制。
易錯點4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發展
陷阱1 《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點撥】 《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限制,但國王還掌握行政權、外交權、司法權,并非“統而不治”,英國國王真正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是在責任內閣制確立后。
陷阱2 英國國王處于“統而不治”之后一點權利都沒有
【點撥】英國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后的不斷完善,英國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國王一點權力也沒有。國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能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
陷阱3 當英國議會下院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時,內閣馬上倒臺
【點撥】 當英國議會下院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時,內閣有兩種選擇:一是集體辭職;二是提請國王解散下院,重新選擇,再由新的下院決定內閣云留。
陷阱4 1832年議會改革后,獲益最大的是工人階級
【點撥】 1832年的議會改革降低了選舉資格,工業資產階級獲得選舉權,工業資產階級獲得參政的機會。但是在爭取議會改革的斗爭中出力最大的工人階級仍被排斥于選舉權之外。
陷阱5 英國內閣的權力不變
【點撥】 按照英國責任制內閣的含義,內閣對議會負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19世紀70年代后,內閣逐漸凌駕于議會之上,但這并不意味著內閣不再對議會負責,只是議會難以對內閣形成更有效的制約。
易錯點5 美國的民主共和制
陷阱1 美國聯邦制的中央集權制是與他國差不多
【點撥】 美國聯邦制下,各州享有州權,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有權制定本州的法律,從而實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結合,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又有利于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美國聯邦制的中央集權制不同于其他國家的中央集權制。
陷阱2 1787年憲法是某一勢力勝利的產物
【點撥】 美國1787年憲法實際上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產物,其中包括:1.大州與小州之間的妥協2.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之間的妥協,3.中央與各州之間的妥協
陷阱3 三權分立體制下,三方權利相當
【點撥】 三權分立主要體現為權力的相互制衡,而不是完全平分。在美國,總統權力較大,總統對憲法負責,而不需對國會負責。隨著時間的推移,總統權力(行政權)呈擴大趨勢。
易錯點6 法國和德國代議制的確立
陷阱1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體現的帝制與共和制斗爭的實質是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的斗爭
【點撥】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體現的帝制和共和制的斗爭,是資產階級內部不同派別的斗爭。無論是帝制還是共和制都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它們只是資產階級代議制(間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陷阱2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沒有民主性
【點撥】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下,雖然立憲是虛,專制是實,但是帝國議會是由選舉產生的,掌握一定的立法權,因此,德意志君主立憲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陷阱3 德意志帝國代議制不完善是因為皇帝
【點撥】德意志帝國代議制不完善并不是因為皇帝是國家元首,而是由于議會沒有掌握完整的立法權。君主對議會通過的法案有否決權,真正的立法權實際上不在議會而在君主手中。
易錯點7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
陷阱1 馬克思主義阻礙資本主義社會
【點撥】 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推動作用。
陷阱2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與失敗都具有偶然性
【點撥】 馬黎公社革命的爆發是一次突發性的城市武裝起義,是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當時資本主義發展仍處于上升階段,無產階級的力量還未達到足以推翻它的程度,因而革命失敗也是必然的。
現代世界
易錯點1 十月革命
陷阱1 二月革命雖然推翻沙皇專制統治,但本質沒有作用
【點撥】 1917年爆發的俄國二月革命,武裝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結束了統治俄國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二月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推動了俄國歷史的進程,具有進步性。
陷阱2 列寧發表“四月提綱”,主張以暴力方式推翻資產階級政府
【點撥】 列寧發表了“四月提綱”,并不主張以暴力方式推翻資產階級政府,而是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還明確提出“不給臨時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權歸蘇維?!钡目谔?。
陷阱3 十月革命沒有開創現代化新模式
【點撥】 十月革命對俄國的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十月革命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開辟了用社會主義方式改造俄國的道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陷阱4 十月革命沒有影響世界格局
【點撥】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打破了資本主義對世界政治的壟斷局面,為冷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和意識形態基礎,使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
易錯點2 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
巴喬夫改革對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陷阱1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革命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點撥】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調整,未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爾巴喬夫改革則對斯大林模式進行了根本性的變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陷阱2 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毫無成效
【點撥】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并非毫無成效。
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農業方面的措施使農業有了一定的恢復發展,具有歷史進步性;在工業方面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地方和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當時一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使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達到了頂峰。
易錯點3 1929-1933年的
大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陷阱1 胡佛完全奉行自由放任經濟政策。
【點撥】 美國總統胡佛在經濟危機發生時,他也對經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預,但總體上他還是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陷阱2 美國實行美元貶值是為了擴大國內市場
【點撥】 羅斯福新政中實行的美元貶值政策,可以降低商品價格,增強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不是擴大國內市場。
陷阱3 使美國走出經濟危機困難的是羅斯福新政
【點撥】 二戰前期,參戰國的軍需充分吸收了美國過剩的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真正使美國走出經濟危機困境的并不是羅斯福新政,而是二戰。
易錯點4 二戰后資本主義
世界經濟政策的調整
陷阱1 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計劃經濟
【點撥】 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制定了經濟計劃指導社會經濟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國家開始實行計劃經濟。它們只是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即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陷阱2 福利國家有利于社會穩定,不存在弊端。
【點撥】 福利國家制度確實為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謀得了許多福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緩解了因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問題,穩定了社會秩序。但其也有嚴重的弊端。
陷阱3 貨幣學派與供給學派提出國家完全不干預經濟
【點撥】 貨幣學派的主要主張:影響經濟發展的是貨幣供應量,因此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反對用擴大政府開支、增加預算赤字等手段來對付經濟衰退。
供給學派的主要主張:供給決定論,在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上,認為供給創造需求,只要借給充足,需求就會跟上,社會經濟就會穩定增長,主張通過減稅刺激經濟發展。
因此貨幣學派與供給學派都主張國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并不是要求國家完全不干預經濟。
易錯點5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
陷阱1 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兩國只有一方存在責任
【點撥】 兩極格局的形成是二戰后美、蘇兩國共同作用的結果。二戰后,美蘇兩國因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等的不同開始反目,并先后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兩個軍事同盟集團,確立了以歐洲為重點,涉及亞洲、美洲的對峙局面。因此,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兩個大國都有責任。
陷阱2 馬歇爾計劃與歐洲一體化不存在相關聯系
【點撥】 馬歇爾計通過強化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歐洲內部貿易和歐洲貨幣體系引導了歐洲合作的新形式出現。這表明馬歇爾計劃與歐洲一體化之間存在內在聯系。
陷阱3 馬歇爾計劃只是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
【點撥】 馬歇爾計劃并非一個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其自始至終都有著鮮明的政治目標。馬歇爾計劃以經濟手段把復興西歐和遏制蘇聯結合起來,利用經濟援助復興和控制西歐,共同對抗蘇聯。
陷阱4 兩極格局下,美蘇兩國只有對抗,沒有妥協。
【點撥】 兩大集團的對抗給當時的眾多國家和地區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但同時,雙方在對抗中也有妥協,美蘇兩大集團沒有進行直接的武力對抗,而是尋找另外的方法解決沖突,這使人們對人類未來的和平抱有更大的信心。
易錯點6 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加強
陷阱1 英國是歐共體的創始國。
【點撥】 1948年英國提出了“三環外交”的構想,支持歐洲聯合但不愿直接參與,只想借助歐洲的力量來維護自身的利益。1967年歐共體成立,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
陷阱2 歐洲聯合只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
【點撥】 歐洲聯合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的喪失;外部因素是美蘇爭霸的影響;思想淵源是歐洲統一思想;可能因素是歐洲宿敵法國和德國的和解。所以歐洲聯合并不只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
陷阱3 當今世界多極化格局已經形成
【點撥】 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暫時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執加強。但到目前為止,世界多極化格局尚未成形。
陷阱4 不結盟運動斗爭目標一直沒有發生變化
【點撥】 在美蘇爭霸的過程中,第三世界國家為捍衛自己的利益,形成了不結盟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斗爭目標也在調整,由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到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由政治領域的斗爭到力爭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陷阱5 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點撥】 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不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而是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經濟決定政治,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根源在于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發展。
陷阱6 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整體走向緩和,尚未引發沖突。
【點撥】 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形勢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整體上走向緩和,但局部沖突增多。
易錯點7 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
陷阱1 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時,美蘇同盟關系已經破裂
【點撥】 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于1944年7月,當時二戰尚未結束,美蘇建立的反法西斯同盟關系依然存在。
陷阱2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相同,貸款類型也相同
【點撥】 世界銀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戰后歐洲的經濟復興,后來則轉向全球性發展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系,主要任務是穩定國際匯率,削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世界銀行提供的是長期貨款;國際貨幣基組織提供的是短期貨款。因此兩者的宗旨不同,貸款類型也不同。
陷阱3 布雷頓森林體系具有穩定性
【點撥】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既是一國貨幣,又是世界貨幣。它的發行不僅受制于美國的貨幣政策和黃金儲備,又必須適應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需要。眾多問題和缺陷導致該體系不穩定,當該體系的重要支柱——美元出現危機時,必然導致該體系出現危機。
陷阱4 關貿總協定的成立意味著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已經實現
【點撥】 關貿總協定的宗旨是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岐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自由化。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了世界貿易,利用它向外擴張經濟,所以關貿總協定的成立并不意味著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已實現。
易錯點8 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與全球化
陷阱1 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全是益處
【點撥】 發達國家的大量產業流向發展中國家,導致本國產業空心化,失業問題嚴重等。所以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也是一把雙刃劍。
陷阱2 各國能抵制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點撥】 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因此,各國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趨勢利避害。
陷阱3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具有具有法律效力
【點撥】 亞太經合組織不是民辦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性經濟集團,只能說一個區域性的世界經濟組織,帶有經濟論壇性質,其協商結果不具備法律效力。
易錯點9 世界近現代
科學技術、文學藝術
陷阱1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全盤否定牛頓力學。
【點撥】愛因斯坦相對論只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但并非全盤否定牛頓力學。牛頓力學體系是相對論中的一種特例。
陷阱2 進化論適用于社會發展領域
【點撥】 進化論是生物學領域的理論,屬于自然科學的理論,不適用于社會發展領域。
陷阱3 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差不多
【點撥】 (1)從時間來看:現實主義興起于19世紀30年代:現代主義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入繁盛時期。
(2)從興起的社會根源來看:現實主義的興起是由于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日益顯露,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現代主義的興起是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和嚴重的社會問題使人們對資本主義產生了恐懼,他們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3)從創作特點來看:現實主義文學藝術強調真實地、具體地描寫現實生活,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指頭社會的罪惡;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是一種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多元化文學,其特點是集中表現自我,在藝術手法上反傳統。
古代西方
易錯點1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
陷阱1 地理環境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決定性因素
【點撥】 地理環境對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但并非決定性因素。
陷阱2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說明人民享受民主權利
【點撥】 其實古代雅典民主的范圍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對外邦人、廣大奴隸和女而言,民主遙不可及。
陷阱3 古代雅典民主沒有弊端
【點撥】 古代雅典民主是一種原始的直接民主,雖然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廣泛性,但泛濫的直接民主,特別是抽簽選舉和輪流執政等民主方式,都意味著素養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這很可能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陷阱4 《十二銅表法》是平民斗爭的勝利,維護平民的利益。
【點撥】 從限制貴族特權這個角度說,《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是平民的勝利,但它在根本上維護的仍是貴族的利益,屬于貴族法。
陷阱5 羅馬法不維護了婦女、奴隸的利益
【點撥】 羅馬法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適當維護了婦女、奴隸的利益,所以不能以僵化的眼光來看待羅馬法。
陷阱6 萬民法和公民法是對立的。
【點撥】 狹義上的羅馬法是指公民法,適用于共和國時期的羅馬公民;廣義上的羅馬法是指萬民法,適用于羅馬帝國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萬民法與公民法是就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而言的,是羅馬法發展到不同階段的產物,兩者不是對立的。
陷阱7 羅馬法蘊涵的精神和原則并不具有永恒的社會價值
【點撥】 羅馬法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則和規定都可在其中找到源頭,其蘊涵的精神和原則具有永恒的社會價值。
易錯點2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陷阱1 智者學派地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只有益處。
【點撥】 智者學派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但是過分強調個人折主觀感受,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對人行為的約束力,給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維護社會公德。
陷阱2蘇格拉底的思想與智者學派思想是孤立的。
【點撥】 智者學派否定一切對人的約束,認為每個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確的,強調個人自由,忽視社會道德;而蘇格接底強調個人的要求必須在一定的道德規范內,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美德對人的重要性,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蘇格拉底的思想彌補了智者學派思想的不足。
陷阱3 蘇格拉底反對民主
【點撥】 蘇格拉底認識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人的決策往往建立在感覺、體驗和情緒之上,人數多不一定能產生理性、正義和民主。因此,蘇格拉底反對“無限民主”和“直接民主”倡導“精英民主”。
易錯點3 古希臘的主流思想
陷阱1 人文主義是古希臘的主流思想。
【點撥】古希臘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發源地,但人文主義思想卻不是古希臘的主流思想,只是古希臘眾多思想中的一種,當時古希臘的主流思想仍是以神為本、神權至上。
近代世界
易錯點1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陷阱1 文藝復興反對宗教信仰
【點撥】 文藝復興的斗爭矛頭是指向封建神學,而不是宗教信仰。
陷阱2 文藝復興沒有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來宣揚資產階級思想
【點撥】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借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之名,行反對封建神學,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之實。
陷阱3 宗教改革反封建,也反對封建王權
【點撥】 宗教改革是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在宗教改革時期,資產階級和封建王權實現了結盟。因此,宗教改革反封建,但不反對封建王權。
陷阱4 宗教改革擺脫了基督教思想的控制
【點撥】 宗教改革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反對羅馬天主教會封建束縛的運動,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包括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因此宗教改革并未擺脫基督教思想的控制,也未實現信仰自由。
易錯點2 啟蒙運動
陷阱1 啟蒙運動與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沒有任何聯系
【點撥】 啟蒙運動的發生,與自然科學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在17、18世紀,自然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啟蒙思想提供了銳利武器,因為啟蒙思想家在許多方面是從新興的自然科學中尋找理論根據和思想方法的。
陷阱2 啟蒙思想家與中國儒家思想孤立
【點撥】 西方的啟蒙思想家宣揚儒家思想主要是想利用儒家思想的某些內容反對西歐的封建主義,宣揚資本主義思想。這體現了中國文明對西方的影響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陷阱3 啟蒙運動興起于法國
【點撥】 17世紀,英國最先出現早期啟蒙思想。18世紀中葉,在封建專制的天主教國家法國,一大批啟蒙思想家涌現,把啟蒙運動推向高潮。所以,啟蒙運動興起于英國,高潮于法國。
陷阱4 只有啟蒙運動強調理性
【點撥】 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主義,但并不是只有啟蒙運動強調理性。古希臘時期的人文思想家、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都強調人的理性,但側重點與啟蒙運動不同,他們主要強調人獨立思考的能力。
陷阱5 啟蒙運動沒有弊端
【點撥】 啟蒙運動過度突出個人解放,進而導致了個人主義泛濫,使得家庭、社會、自然的價值逐漸被忽視,啟蒙思想的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反而更加冷漠。所以,啟蒙運動也存在弊端,并不完全是積極影響。
易錯點3 資本主義
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陷阱1 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事件,所有人都是贊揚的
【點撥】 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進行評價的話,所處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對美洲來說,哥倫布的發現給美洲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殖民者的惡行使美洲土著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陷阱2 西、葡兩國殖民驚奇得來的財富成功轉化為資本
【點撥】 新航路的開辟使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但兩國沒有把這些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主要是將其用于奢侈消費,購買周邊國家的奢侈品。
陷阱3 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受到科學理論的指導
【點撥】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實現結合,但并不意味著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受到科學理論的指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自然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和技術緊密結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技革命。
陷阱4 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只獲得社會的贊揚
【點撥】 工業革命的利潤絕大多數被資本家占有,工人階級受到剝削,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導致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社會的階級矛盾激化。同時,環境污染、人文精神缺失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陷阱5 工業革命后的殖民擴張給當地帶來災難
【點撥】 工業革命后的殖民擴張具有雙重性。一是在當地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壓迫、奴役當地人民,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二是將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到落后地區,客觀上沖擊與摧毀了相對落后的社會體制。
易錯點4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發展
陷阱1 《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點撥】 《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限制,但國王還掌握行政權、外交權、司法權,并非“統而不治”,英國國王真正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是在責任內閣制確立后。
陷阱2 英國國王處于“統而不治”之后一點權利都沒有
【點撥】英國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后的不斷完善,英國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國王一點權力也沒有。國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能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
陷阱3 當英國議會下院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時,內閣馬上倒臺
【點撥】 當英國議會下院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時,內閣有兩種選擇:一是集體辭職;二是提請國王解散下院,重新選擇,再由新的下院決定內閣云留。
陷阱4 1832年議會改革后,獲益最大的是工人階級
【點撥】 1832年的議會改革降低了選舉資格,工業資產階級獲得選舉權,工業資產階級獲得參政的機會。但是在爭取議會改革的斗爭中出力最大的工人階級仍被排斥于選舉權之外。
陷阱5 英國內閣的權力不變
【點撥】 按照英國責任制內閣的含義,內閣對議會負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19世紀70年代后,內閣逐漸凌駕于議會之上,但這并不意味著內閣不再對議會負責,只是議會難以對內閣形成更有效的制約。
易錯點5 美國的民主共和制
陷阱1 美國聯邦制的中央集權制是與他國差不多
【點撥】 美國聯邦制下,各州享有州權,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有權制定本州的法律,從而實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結合,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又有利于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美國聯邦制的中央集權制不同于其他國家的中央集權制。
陷阱2 1787年憲法是某一勢力勝利的產物
【點撥】 美國1787年憲法實際上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產物,其中包括:1.大州與小州之間的妥協2.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之間的妥協,3.中央與各州之間的妥協
陷阱3 三權分立體制下,三方權利相當
【點撥】 三權分立主要體現為權力的相互制衡,而不是完全平分。在美國,總統權力較大,總統對憲法負責,而不需對國會負責。隨著時間的推移,總統權力(行政權)呈擴大趨勢。
易錯點6 法國和德國代議制的確立
陷阱1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體現的帝制與共和制斗爭的實質是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的斗爭
【點撥】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體現的帝制和共和制的斗爭,是資產階級內部不同派別的斗爭。無論是帝制還是共和制都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它們只是資產階級代議制(間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陷阱2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沒有民主性
【點撥】 德意志君主立憲制下,雖然立憲是虛,專制是實,但是帝國議會是由選舉產生的,掌握一定的立法權,因此,德意志君主立憲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陷阱3 德意志帝國代議制不完善是因為皇帝
【點撥】德意志帝國代議制不完善并不是因為皇帝是國家元首,而是由于議會沒有掌握完整的立法權。君主對議會通過的法案有否決權,真正的立法權實際上不在議會而在君主手中。
易錯點7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
陷阱1 馬克思主義阻礙資本主義社會
【點撥】 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推動作用。
陷阱2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與失敗都具有偶然性
【點撥】 馬黎公社革命的爆發是一次突發性的城市武裝起義,是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當時資本主義發展仍處于上升階段,無產階級的力量還未達到足以推翻它的程度,因而革命失敗也是必然的。
現代世界
易錯點1 十月革命
陷阱1 二月革命雖然推翻沙皇專制統治,但本質沒有作用
【點撥】 1917年爆發的俄國二月革命,武裝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結束了統治俄國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二月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推動了俄國歷史的進程,具有進步性。
陷阱2 列寧發表“四月提綱”,主張以暴力方式推翻資產階級政府
【點撥】 列寧發表了“四月提綱”,并不主張以暴力方式推翻資產階級政府,而是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還明確提出“不給臨時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權歸蘇維?!钡目谔?。
陷阱3 十月革命沒有開創現代化新模式
【點撥】 十月革命對俄國的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十月革命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開辟了用社會主義方式改造俄國的道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陷阱4 十月革命沒有影響世界格局
【點撥】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打破了資本主義對世界政治的壟斷局面,為冷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和意識形態基礎,使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
易錯點2 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
巴喬夫改革對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陷阱1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革命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點撥】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調整,未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爾巴喬夫改革則對斯大林模式進行了根本性的變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陷阱2 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毫無成效
【點撥】 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并非毫無成效。
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農業方面的措施使農業有了一定的恢復發展,具有歷史進步性;在工業方面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地方和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當時一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使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達到了頂峰。
易錯點3 1929-1933年的
大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陷阱1 胡佛完全奉行自由放任經濟政策。
【點撥】 美國總統胡佛在經濟危機發生時,他也對經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預,但總體上他還是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陷阱2 美國實行美元貶值是為了擴大國內市場
【點撥】 羅斯福新政中實行的美元貶值政策,可以降低商品價格,增強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不是擴大國內市場。
陷阱3 使美國走出經濟危機困難的是羅斯福新政
【點撥】 二戰前期,參戰國的軍需充分吸收了美國過剩的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真正使美國走出經濟危機困境的并不是羅斯福新政,而是二戰。
易錯點4 二戰后資本主義
世界經濟政策的調整
陷阱1 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計劃經濟
【點撥】 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制定了經濟計劃指導社會經濟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國家開始實行計劃經濟。它們只是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即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陷阱2 福利國家有利于社會穩定,不存在弊端。
【點撥】 福利國家制度確實為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謀得了許多福祉,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緩解了因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問題,穩定了社會秩序。但其也有嚴重的弊端。
陷阱3 貨幣學派與供給學派提出國家完全不干預經濟
【點撥】 貨幣學派的主要主張:影響經濟發展的是貨幣供應量,因此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反對用擴大政府開支、增加預算赤字等手段來對付經濟衰退。
供給學派的主要主張:供給決定論,在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上,認為供給創造需求,只要借給充足,需求就會跟上,社會經濟就會穩定增長,主張通過減稅刺激經濟發展。
因此貨幣學派與供給學派都主張國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并不是要求國家完全不干預經濟。
易錯點5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
陷阱1 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兩國只有一方存在責任
【點撥】 兩極格局的形成是二戰后美、蘇兩國共同作用的結果。二戰后,美蘇兩國因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等的不同開始反目,并先后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兩個軍事同盟集團,確立了以歐洲為重點,涉及亞洲、美洲的對峙局面。因此,兩極格局的形成,美蘇兩個大國都有責任。
陷阱2 馬歇爾計劃與歐洲一體化不存在相關聯系
【點撥】 馬歇爾計通過強化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歐洲內部貿易和歐洲貨幣體系引導了歐洲合作的新形式出現。這表明馬歇爾計劃與歐洲一體化之間存在內在聯系。
陷阱3 馬歇爾計劃只是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
【點撥】 馬歇爾計劃并非一個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其自始至終都有著鮮明的政治目標。馬歇爾計劃以經濟手段把復興西歐和遏制蘇聯結合起來,利用經濟援助復興和控制西歐,共同對抗蘇聯。
陷阱4 兩極格局下,美蘇兩國只有對抗,沒有妥協。
【點撥】 兩大集團的對抗給當時的眾多國家和地區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但同時,雙方在對抗中也有妥協,美蘇兩大集團沒有進行直接的武力對抗,而是尋找另外的方法解決沖突,這使人們對人類未來的和平抱有更大的信心。
易錯點6 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加強
陷阱1 英國是歐共體的創始國。
【點撥】 1948年英國提出了“三環外交”的構想,支持歐洲聯合但不愿直接參與,只想借助歐洲的力量來維護自身的利益。1967年歐共體成立,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
陷阱2 歐洲聯合只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
【點撥】 歐洲聯合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地位的喪失;外部因素是美蘇爭霸的影響;思想淵源是歐洲統一思想;可能因素是歐洲宿敵法國和德國的和解。所以歐洲聯合并不只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
陷阱3 當今世界多極化格局已經形成
【點撥】 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暫時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執加強。但到目前為止,世界多極化格局尚未成形。
陷阱4 不結盟運動斗爭目標一直沒有發生變化
【點撥】 在美蘇爭霸的過程中,第三世界國家為捍衛自己的利益,形成了不結盟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斗爭目標也在調整,由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到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由政治領域的斗爭到力爭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陷阱5 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點撥】 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不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而是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經濟決定政治,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根源在于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發展。
陷阱6 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整體走向緩和,尚未引發沖突。
【點撥】 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形勢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整體上走向緩和,但局部沖突增多。
易錯點7 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
陷阱1 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時,美蘇同盟關系已經破裂
【點撥】 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于1944年7月,當時二戰尚未結束,美蘇建立的反法西斯同盟關系依然存在。
陷阱2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相同,貸款類型也相同
【點撥】 世界銀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戰后歐洲的經濟復興,后來則轉向全球性發展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系,主要任務是穩定國際匯率,削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制。世界銀行提供的是長期貨款;國際貨幣基組織提供的是短期貨款。因此兩者的宗旨不同,貸款類型也不同。
陷阱3 布雷頓森林體系具有穩定性
【點撥】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既是一國貨幣,又是世界貨幣。它的發行不僅受制于美國的貨幣政策和黃金儲備,又必須適應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需要。眾多問題和缺陷導致該體系不穩定,當該體系的重要支柱——美元出現危機時,必然導致該體系出現危機。
陷阱4 關貿總協定的成立意味著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已經實現
【點撥】 關貿總協定的宗旨是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岐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自由化。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了世界貿易,利用它向外擴張經濟,所以關貿總協定的成立并不意味著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已實現。
易錯點8 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與全球化
陷阱1 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全是益處
【點撥】 發達國家的大量產業流向發展中國家,導致本國產業空心化,失業問題嚴重等。所以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也是一把雙刃劍。
陷阱2 各國能抵制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點撥】 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因此,各國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趨勢利避害。
陷阱3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具有具有法律效力
【點撥】 亞太經合組織不是民辦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性經濟集團,只能說一個區域性的世界經濟組織,帶有經濟論壇性質,其協商結果不具備法律效力。
易錯點9 世界近現代
科學技術、文學藝術
陷阱1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全盤否定牛頓力學。
【點撥】愛因斯坦相對論只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但并非全盤否定牛頓力學。牛頓力學體系是相對論中的一種特例。
陷阱2 進化論適用于社會發展領域
【點撥】 進化論是生物學領域的理論,屬于自然科學的理論,不適用于社會發展領域。
陷阱3 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差不多
【點撥】 (1)從時間來看:現實主義興起于19世紀30年代:現代主義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入繁盛時期。
(2)從興起的社會根源來看:現實主義的興起是由于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日益顯露,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現代主義的興起是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和嚴重的社會問題使人們對資本主義產生了恐懼,他們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3)從創作特點來看:現實主義文學藝術強調真實地、具體地描寫現實生活,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指頭社會的罪惡;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是一種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多元化文學,其特點是集中表現自我,在藝術手法上反傳統。